药物安全:36_ADC药物安全性优化策略
ADC药物安全性优化策略 近年来,抗体偶联药物(ADC)的结构设计与临床应用取得巨大进展,改写了实体瘤诊疗策略。基于ADC的设计原理,细胞毒药物与肿瘤特异性抗体共价结合可以实现“魔法子弹”的精准打击作用,极大降低了传统化疗的不良反应。然而ADC的使用过程中仍存在脱靶毒性、靶标毒性和难以预知的不良反应。2023年6月,《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在线发表综述,详析了实体瘤患者使用ADC药物时的不良反应优化策略,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01 ADC不良反应概述 近年来ADC药物蓬勃发展,其跨瘤种治疗的特点为实体瘤治疗带来了巨大进步。目前FDA已经批准了Sacituzumab govitecan (SG)、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Trastuzumab emtansine(T-DM1)、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MS)、Tisotumab Vedotin(TV)、Enfortumab Vedotin(EV)六种实体瘤ADC药物。此类ADC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不同程度的疲劳、脱发、骨髓抑制、胃肠道紊乱等,往往与ADC的稳定性和细胞毒载荷的构成密切相关。 已获批ADC的结构及主要不良反应 从分子设计而言,目前所批准的ADC药物均可视为“靶向化疗”药物。尽管不同ADC之间差异巨大,但均具有针对肿瘤相关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毒载荷和连接子三部分,主要机制均是通过单克隆抗体与肿瘤细胞靶点精准结合,高效传递细胞毒药物。在该设计理念下,ADC药物细胞毒载荷部分的细胞毒作用和抗体部分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效应(ADCC)均得以保留,并在针对实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上均有所体现。 ADC不良反应的决定因素 在细胞毒载荷结构方面,相同细胞毒载荷的不同ADC药物往往呈现出类似的不良反应谱,如含微管蛋白抑制剂DM1的ADC往往会造成肝毒性、血小板减少;含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DXd、SN-38等的ADC则往往会导致脱发、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因细胞毒载荷造成的不良反应主要以 脱靶的肿瘤外细胞毒作用和在靶的肿瘤外细胞毒作用 两种机制,临床多以前者为主,往往是因为ADC在循环系统中过早解离所致。正常人体细胞对细胞毒载荷暴露的耐受程度决定了患者对ADC的耐受情况,因此对细胞毒载荷的选择是ADC设计的关键所...